科研成果

 

第一节 环境管理学研究

1997

    一、甘肃省优先控制有毒化学品管理信息系统

该研究主要技术特点是在数学模式上采用稀疏矩阵法,减少了存贮空间;采用动态数据链形式,将不同类型、不定长度的数据按动态、静态分别存放,便于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数据延伸;采用全屏幕下拉菜单,操作非常方便。该系统具有数据维护、数据统计、图形显示、数据提取以及系统的管理和维护等主要功能。

该项目于1997年获得省环保科技进步二等奖

    项目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2001

    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动态管理系统及软件开发

大气污染源数据不仅包括所排放各种污染物数量的多少,而且包括其排放所在地理位置数据。同样的污染物排放量,由于其所在地理位置不同,在气象条件影响下,其污染程度与范围将有所不同。这就是大气污染源的地理空间特性。大气污染源的地理空间特性决定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必须采用定量与空间分析相结台的综合地理思维工具——地理信息系统(GIS)。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不仅要进行污染源的定量分析,如计算排放量大小,而且要进行空间分析,如计算排放量与环境浓度关系。GIS正是这种结合的完美体现,GIS以数据表示空间分布.数字和图形融为一体.支持数字思维与空闻思维同时进行,比传统的地图分析和仅仅对统计数据的定量分析方法有质的改进。

本课题组探索开发出的这个系统是总量控制方法走向实践的必要手段,是实现大气环境科学管理和决策的关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于2001年获得省环境杯科技奖三等奖

课题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课题参加人员:曹晋军、郭玲玲、赵慧宏

2002

    三、人工神经网络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本课题从环境质量评价、环境预测、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及优化布点四个方面对人工神经网络(ANN)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可以看出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环境质量评价、环境预测、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及优化布点等方面较常规数学方法具有相当的优越性;可以预见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环境科学领域必将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课题于2002年获得省环境杯科技奖三等奖

    本课题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本课题参加人员:郭玲玲、曹晋军、赵慧宏

 2007

    四、镍选矿行业清洁生产标准

该《标准》的编制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其实施将有利于淘汰高污染、高消耗及落后的镍选矿生产工艺、设备,促进镍选矿企业采用无污染、低污染的先进生产工艺、设备,促使企业进一步采取节能、降耗的措施,从而使镍选矿行业走上高效、低污染的发展道路。该《标准》已由国家环保总局200781发布,2007101实施。其将会对镍选矿行业清洁生产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

该标准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该标准于200726通过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的审核

五、清洁生产标准镍选矿行业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保护环境,为镍选矿生产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导向, 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清洁生产的一般要求。本标准将清洁生产指标分为五类,即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能源利用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末端处理前)、废物回收利用指标和环境管理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镍选矿(本标准所称镍选矿是指镍矿石从碎矿作业—磨浮作业—精选作业—尾矿处置的全过程)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和清洁生产潜力与机会的判断,以及清洁生产绩效评定和清洁生产绩效公告制度。 

本标准于2009年获得甘肃省环境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项目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项目主要完成人员:孔致祥

 

第二节 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1991

一、灰钙土环境容量研究(1987-1990

(内容)本课题系统研究了重金属对农作物、土壤微生物及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效应,并综合这些研究结果制定了灰钙土中CdPbCuAs所基准;在对灰钙土环境中物流调查基础上,建立了土壤容量的数学模型,确定了灰钙土中CdPbCuAs的容量,提出了区域性污水灌溉标准、污泥施用标准及总量控制规则;建立了微机土壤容量信息系统,具有输入、查询、检索、数据统计和应用,图件绘制等功能。应用该系统绘制的典型区大比例尺土壤容量图,为调查区土壤污染的防治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依据;应用卫星遥感影像目视解释编制了甘、青、蒙、宁灰钙土带土壤分布图,为各地区结合亚类、土属特性推广应用土壤基准与容量提供依据。

本研究发展了环境容量理论,采用的一系列研究方法,为同类工作起示范作用。

研究确定的灰钙土中CdPbCuAs的土壤基准、土壤容量、区域性污水灌溉标准及污泥施用标准等为灰钙土、区域土壤污染的防治及重金属总量控制提供基础,不仅可节省新建厂矿评价中有关基准值研究所需费用,还可根据土壤容量,计算各厂矿企业污染物合理排放量、排放消减率,合理利用土地处理污水功能,节省水处理费及由于盲目灌溉所造成的的农田危害赔偿费。研究提出的有关改造污染农田,在重污染区改种种子田等生态改良措施也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根据重点调查区的估计,本研究可节省污水处理等费用约100万元。

该项目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环保科技进步三等奖

完成单位: 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协作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

主要研究人员:雷虎兰、郝敬丹、杨晓辉、高发奎、孙立刚、陈钢、田蕴蕙、张凡、

丁启夏、许嘉琳、杨居荣、殷宋慧

二、兰州市大气污染对居民健康影响(1988.1-1990.5

(内容)本课题为国家环保局七五科技项目。目的在于研究城市大气污染的变化规律及其给人群健康带来的影响,探讨减少和小厨城市大气污染,保护人群健康的卫生学依据和防治途径。

结果表明,兰州市大气污染严重,冬季明显重于其他季节。近年来气体的污染比尘更为突出。室内燃煤的家庭空气质量最差。冬季室内污染比室外还重。人均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增加,肺功能减弱,免疫功能降低,整体健康水平下降。其中以警察更严重。同时恶性肿瘤与肺癌也明显上升。大气污染物中,对健康产生影响的重要是气体污染物,其次是尘。家庭燃煤和吸烟,是诱发肺癌的重要危险因子。因此,防止和研究气体污染物对人群健康产生的综合危害,应提到与防治尘污染的同等位置上。减少家庭燃煤和吸烟,是防止肺癌发生的重要措施。

室内外空气的严重污染、已对人群的健康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大气污染物中,对健康产生急性毒性作用的主要是气相污染物,其次是尘。就室内污染来讲,家庭燃煤和吸烟是诱发肺癌的重要危险因子,因此,防治和研究气相污染物对人群健康产生的综合危害,应提到与防治尘污染的同等位置上。本研究成果达国内同类工作中的先进水平。

该项目荣获省环保科技进步三等奖

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协作单位:兰州市卫生防疫站、兰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甘肃省肿瘤研究所

主要研究人员:周伶芝、田裘学、张同轩、侯喜福、张黎、朱玉兰

三、黄河兰州段排污总量控制研究(1987.12-1990.8

(内容)该项研究从指定黄河在甘河段排污总量控制方案及指标出发,详细收集了河流水文资料(连续30年) 沿河主要污染源的排污量及主要断面的水质监测资料,并进行了数理统计;评选了黄河兰州段主要水质参数(COD、油酚);合理地划分了河断水质功能区,为建立水环境容量模型提供了全面、系统、可靠的基础资料。

研究中,将美国提出的“点源对数正态概率稀释模型”进行了简化,推导建立了简便实用的近似解表达式,具有一定的创新型。据此,用以计算流量、排污量、河水水质波动下的随机稀释环境容量,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该研究提出了水环境固有容量、净容量、规划容量和规划净容量等概念,并运用总量控制途径及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制定出供规划管理和决策参考的总量控制分配方案,该研究成果已应用于(甘肃省环境保护“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和“甘肃省国土规划”的有关部分。本研究主题实用性强,技术路线正确,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该项目荣获省环保科技进步三等奖

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甘肃省环保局计财处

主要研究人员:曹磊、史复有、王有乐、成世昌、祁国伟、李明峰

1992

四、兰州市自来水中放射性水平及控制措施研究(1990.1-1991.12

(内容)该课题对兰州市钨用水及水源水中总α,总β放射性和放射性核素进行了监测,摸清了兰州市饮用水中放射性现状水平和水源中放射性物质的来源和浓度变化趋势。对水处理设施及不同混药剂和吸附剂对放射性核素净化效果及水体中悬浮物对放射性核素的吸附转移规律,提出了控制饮用水放射性污染的预防措施及特定民政部下的应急办法。通过不同实验室、不同方法对同一水样测量结果的对比和用主要放射性核素浓度计算验证总α测量结果的方法,筛选并确定了适合兰州市水样的总α、总β测量方法,为测量结果的准确笥和可比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条件。

本课题结合实际需要选题,实用性强,采用的测试手段先进可靠,数据准确,对国内同类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该项目荣获省环保科技进步三等奖

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协作单位:兰州市自来水公司水质科

主要研究人员:赵国芳、杨效忠、白书明、杜心颖、孙骞、徐仁英、杨孟明、任秀英

1995

五、大夏河甘肃段水环境污染防治及其对策研究(1991.4-1994.9

    (内容)该课题全面的对甘肃省黄河流域的大夏河甘肃段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污染源、水体现状、水生生物、卫生防疫指标、环境容量、总量控制规划进行了深入实际的综合研究,其中水生生物和卫生防疫指标在河流中 指示污染的研究,省内未见报道,概率稀释模型应用于水污染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方面的研究,国内已有文献报道,但未见将该模型应用于大夏河流域的研究报道;合作对策模型应用于河流水污染防治,国内未见文献报道。

从大夏河流域污染实际情况出发,在近期、远期目标值下预测污染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污染防治规划。对总量控制规划进行了深入实际的综合研究。

大夏河是甘肃临夏、甘南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两岸三县一市43个乡(镇)工农业发展,人民生活的宝贵水源,有八十多万人民生活,有百万亩草原、有七十多万亩良田靠大夏河灌溉,由于刘家峡水库的水质直接受到大夏河水质的影响,也由于近年来大夏河流域的污染源大增,水质的污染严重影响了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省地、市、县人大代表多次提出议案呼吁治理大夏河的污染问题,因此,本研究成果有着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多方面的效益和价值。这一成果不仅可用于污染源监督管理还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大夏河流域水环境规划及综合整治提供了决策依据,成果中所提出分组联合建立污水治理工程与单独建立污水处理设施相比,可节约费用2516.3万元的方案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这样为下一步实施甘肃省环保九年和十年规划以及跨世纪的绿色行动计划和“5522”工程中甘肃省内重点防治5条河流污染综合治理,重大举措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科学依据和具体方案。

该项目荣获省环保科技进步二等奖,属国内领先水平填补省内空白。

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主要研究人员:张凡、刘怀高、赵峰、金德美、赵文超、马润章

1998

2001

六、金昌市放射性污染调查研究 

本课题是对放射性污染物的主要危害放射性核素通过自身的衰变放出的α、β和γ射线的研究,这些射线能使人的机体内起着重要作用的各种分子变得不稳定,化学键断裂,分子被电离生成新的分子,引起遗传变异或诱发癌症,这种人体受过量的放射线照射所得的疾病称为“放射病”,最常见的放射病就是“白血病”,即“血癌”,并且对其他生物也会产生损伤和致病效应。

本课题于2011年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课题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课题主要完成人员:葛宏英、汪源、潘竞福、宋晰宇、乔红群

2002

七、甘肃省伴生矿放射性矿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固体废物处置技术研究

    我国冶金工业快速发展,促使矿山的开发力度加大,随之产生大量伴生矿放射性矿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固体废物。本课题通过浅析甘肃省伴生矿放射性矿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固体废物处置技术研究,以及矿山固体废弃物的危害,了解了矿山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再利用所具有重要的意义,并提出了有效治理矿山废物和资源再利用的有效方法。

    本课题于2002年获得省环境杯科技奖二等奖

课题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课题协作单位:甘肃省辐射站

    课题主要完成人员:王新中、宗凌、窦立宝、苏永杰

2004

八、迭部沟铀矿资源开发利用后辐射环境质量水平与治理措施研究

    本课题为了保护环境,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对放射性本底值较高的矿床作放射性γ辐射水平调查,划出对人体有危害的高辐射区,提出在矿山开采中可能引发的放射性危害的防护措施

    本课题于2004年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课题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课题协作单位:甘肃省辐射站

    课题主要完成人员:王新中、汪源、白书明、任秀英、葛宏英、苏永杰、宗凌、肖铮、常宏

九、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对策研究子课题:兰州市城区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污染来源研究

本项目是与中科院兰州分院的合作项目,主要是对兰州市城区环境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TSP)进行污染源的源解析,得出主要污染源对TSP的平均贡献率。  

    该项目于2004年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环境杯科技奖二等奖

    项目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项目主要完成人员:魏群、卢子扬、乔世俊、王力洁、陆燕誉、赵仲礼

 十、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对策研究子课题:兰州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对策研究

    本项目是与中科院兰州分院的合作项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工业结构的日益复杂,我国环境空气污染状况和特征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城市地区多种大气污染物高强度集中排放,导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显著下降,进而引起城市群和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的发生。城市作为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其环境空气质量关乎大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安全,同时由于城市也是城市群大气污染的主体和核心,因此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应成为“十二五”期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总结以往经验和教训,适时创新城市空气质量管理思路将有效加快未来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进程。

本项目于2004年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项目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项目主要完成人员:甄继祺、田炳申、王新中

2005

 十一、甘肃省放射性排污费计算模式与收费标准研究

    排污收费标准是中国排污收费制度的核心。设计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排污收费标准,是改革中国排污收费制度的重要前提条件。该标准在分析现行的排污收费标准基础上,提出了满足不同政策需求的若干种排污收费标准方案,并进行了多方案比较。

该标准于2005年获得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标准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标准协作单位:甘肃省辐射站

标准主要完成人员:白书明、肖铮、陈爱民、杨福明、崔剑雄、宁炳、宗凌

 

第三节 环境医学研究

2001

一、兰州市大气污染对儿童肺功能的影响研究

本项目为中美协作项目,探讨兰州大气污染对儿童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兰州市大气污染程度不同的3个区(西固区、城关区)的部分大气污染(PM2.5SO2NO2)进行检查。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上述3个区分别选取研究对象,进行肺功能指标测定[最大肺活量(FVC)、第1秒最大呼气量(FEV1.0)最大肺活量百分比(%FVC)、第1秒最大呼气量占最大肺活量百分比(FEV1.0%)75%的容量率(V50)25%的容量率(V25)。结论,兰州市大气污染物PM2.5SO2NO2、的综合作用对儿童肺功能产生了危害,表现为肺通气功能阻塞性障碍,年龄越小影响越大,并表现出长期慢性的影响过程。

本项目于2001年获得省环境杯科技奖一等奖

项目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项目主要完成人员:田裘学、周伶芝、王瑞、徐茜

 二、定西地区生态破坏对妇女健康影响研究

本项目于2001年获得省环境杯科技奖三等奖

项目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项目主要完成人员:  康玲 

2002

 三、从甘草废渣中提取抗癌成分技术研究

    本课题依据从甘草废渣中提取抗癌成分是一条可行途径。据报道许多中草药都具有抗细菌和抗真菌作用。但是中草药中所含成分复杂,甚至某些中药还含有有毒成分,因此必须对药材进行去粗取精的提炼,以提高中药制剂质量和临床疗效。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提取中草药化学成分的方法主要采用热提取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和浸泡提取法(渗漉法、冷浸法)等常规提取法,但是这些常规方法均有许多不足之处,如煎煮法和回流法虽然可以方便地进行工业化生产,但是溶媒用量很大,耗时长,且容易破坏热敏成分和氧化成分;渗漉法虽然不用加热,但是周期长;冷浸法则是最原始的提取方法,溶媒用量大,耗时太长,提取率也很低。提取操作是制备现代中药制剂的重要环节,过去不被人们重视的活性成分如微量元素、及多糖等也被考虑其中。本课题就一些新技术在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工艺中的优势及应用作一综述。

    本课题于2002年获得省环境杯科技奖二等奖

课题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课题主要完成人员:高发奎、张树蔚、杨晓辉、高贵华、卢子扬

2003

 四、空气污染对呼吸健康影响研究

    本课题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作为参加单位之一,依据呼吸道是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和其他有害物质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之一,呼吸系统是大气污染物直接作用的靶器官。流行病学观察认为短期暴露于户外颗粒物可增加上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损伤的确切机制还不完全明了,气态和颗粒污染物均能加重上下气道的潜在病理生理变化。活性氧簇的生成及其如何导致炎症 反应是倍受关注的重要机制,氧化应激还可促发氧化、还原反应敏感的信号通路,以协同方式激活前炎性细胞因子、化学因子和黏附受体的表达。另外,PMO3等可以在气道表面生成免疫介导物过敏毒素C3a,诱导气道高反应性。: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大气污染与许多健康效应直接或间接相关,可对人体呼吸、循环、免疫、神经等多个系统产生不良影响,造成肺功能下降、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升高。本课题综述了大气污染物主要组成成分,综合大气污染物与呼吸健康的资料,以获取主要大气污染物健康效应的可能机制,并总结大气污染物的研究方向,为今后开展此类研究提出建议。

本课题于2003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将二等奖

课题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课题主要参加人员:田裘学、周伶芝、王瑞

第四节 环境生态学研究

1992

一、张梁生态村模式研究(1990.4-1991.10

(内容)本课题从我省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牧过渡带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系统功能失调的实际出发,首先研究了根本改变我省“临夏张梁村”农业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应用生态学原理和现代科技方法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整体生产力的途径和最佳农业生态模式,建立多层级、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化综合农业生态体系,促进农业生产,从解决生活能源入手,以开发新能源为中心环节突出养殖业,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增加经济效益,保护优化了生态环境。

本研究对张梁农业生态系统建设的模型设计与优化进行了研究,为今后系统结构的优化与调控指明了方向。

该研究经专家评定认为在本省生态农业模式研究中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对农业脆弱带的生态农业建设具有重大理论与实际意义,达到了国内该领域研究的先进水平,在广泛深度和系统研究性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该项目荣获省环保科技进步三等奖

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主要研究人员:郝敬丹、刘兴文、许宝泉、 雷虎兰、陈钢、孔致祥、高发奎、张树蔚、杨晓辉、田蕴蕙、马润章

1993

二、全省农村饮用水源调查(1991.4-1992.8

(内容)该研究在大量资料调查的基础上,有重点的对一些地区农村饮用水源进行了现场调查,经过大量资料的综合研究,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了甘肃农村饮用水源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源分布特征,划分了饮用水源类型,对饮用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进行了计算分析,按不同地区,不同水源类型和不同供水方式进行水质评价,对部分地区主要水源的污染和破坏现状做出了评价,为制定甘肃农村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计划与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项目荣获省环保科技进步三等奖

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甘肃省水利厅农水处

协作单位:甘肃省地矿局环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总站

主要研究人员:王有乐、单忠莲、李取岳、商日媛、裴凤琴

 

1995

三、泾河平凉段水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1990.8-1993.10

(内容)该研究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建立了适合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污染严重,治理能力有限地区的区域水污染控制规划指标体系和总体规划模型,首次提出了“水污染控制多目标组合规划模型”及其计算机软件,在水质模型研究中,提出了利用和流断面例行监测数据进行参数识别的方法,对造纸、皮革和电镀行业的废水治理进行了对策研究,在对污染现状全面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制定了泾河平凉段水环境功能划分方案。

该项目荣获省环保科技进步二等奖

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主要研究人员:王有乐、裴凤琴、倪平、成世昌、高世明

1997

 四、黑河流域水资源优化利用及生态环境建设

    本课题于1997年获得省环保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分析流域内水土资源现状及开发潜力,提出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及人口迁移机制,并预测分析水利工程及土地开发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为制订科学的工农业生产布局及上下游水资源合理分配方案,优化利用水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课题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2004

  五、草地系统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本课题依据草地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草地不仅是部分地区的生态屏障,也是发展民族经济和畜牧业的基础。由于超载放牧、开沟排水、陡坡开荒,草原植被和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在一些地区,已进行退耕还林还草的地方又重新复垦,重蹈恶性循环的覆辙等等。其结果不仅使国家的巨大投入付之东流,无法实现退耕还林还草的目的和效果,而且还会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因此,必须对退耕还林还草项目的实施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退耕中存在的问题及是否偏离预期目标,从而进行政策调整、方案调整,使退耕还林还草项目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最终达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如何对这些项目建设所取得的生态效益进行监测和正确的评价,则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本课题在尝试研究在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水源涵养、保土及改良土壤方面的一些成功的监测评价体系

本课题于2004年获得省环境杯科技奖三等奖

    课题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课题主要完成人员:卢子扬、张松林、王爱平、董庆士、张凡等

2005

   六、西部古丝绸之路甘肃段旅游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研究

本项目为国家科技部项目,依据生态旅游是在全球面临生态危机,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的共识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是在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而出现的。因此生态旅游必须强调其教育功能,使之唤醒人类珍惜爱护自然环境及人类美好生活家园的意识。这应给是甄别生态旅游资源的先决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旅游资源不仅应包括保存完好,环境幽美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一些退化的生态系统作为反面的典型,也应该算作生态旅游资源的范畴,甘肃河西地区的沙漠,戈壁、草原等。这种退化的景观给我们的不应给只是简单的粗狂之美,更应该是挖掘反面典型的教育意义,让旅游者在更深、更高的层次上思考和理解自然,达到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

本项目于2005年获得省环境科技奖一等奖

项目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项目主要完成人员:卢子扬、许宝泉、妙旭华、陶华旸、孔致祥、窦立宝、刘纯亭、丁启夏、管东红、马永红

 

第五节 其他研究

1991

一、兰州市生物样品中放射性核素浓度及居民年摄入量研究(1988.1-1990.12

(内容)受甘肃省科委的委托,甘肃省环保局于1228,邀请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有关部门代表共10余人,对甘肃省环保所承担的“兰州市生物样品中放射性核素浓度及居民年摄入量研究”课题进行技术鉴定.该项课题研究了兰州市5大类40余种生物样品中放射性核素浓度水平,改善了生物样品的前处理及放射性核素测定方法;调研了兰州居民膳食结构及估算了食物摄入的放射性核素含量,以及食入食物进入体内放射性核素量与靶器官产生的有效剂量当量等,抑制进入人体的放射性核素量,保障兰州人民健康,并对环境管理有重要意义。

其成果为环保和农业部门服务,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

该项目荣获省环保科技进步二等奖

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主要研究人员:白书明、任秀英、孙骞、赵国芳、杨良年、李兆英、李明、王毅、

高惠莲、田蕴蕙、周宝凤

1995

二、甘肃省有毒化学品调查与研究(1991.6-1993.6

(内容)有毒化学品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极大关注的七大环境问题之一,该项研究一是对全省化学品生产、使用、贮运、销售及进口情况作全面调查,摸清现状;二是在众多的化学品中,筛选出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危害较大或潜在危害较大行政管理部门应优先管理和控制的有毒化学品。对总体控制有毒化学品的污染提供有效方法。该成果实用性较强,将会收到不可估量的环境、社会及经济效益,该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该项目荣获省环保科技进步一等奖

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主要研究人员:杨良年、任双梅、甄继祺、朱丽霞、窦立宝

1998

   三、甘草废渣生产浸膏技术

    该项目以生产75%甘草酸后,排出的甘草废渣为原料,以提取、分离、浓缩等工艺过程得以浸膏制品。该项成果为甘草废渣的综合利用开创了新路。中试生产出的产品符合国家药典规定的要求。产品含有抗癌和治疗艾滋病的成分,在医药行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技术工艺简单、合理、投资小、见效快。

该项目于1998年获得省环保科技进步二等奖

项目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1999

    四、电磁辐射防护涂料研究

本课题于1999年获得省环保科技进步三等奖、省环境科技进步 三等奖

课题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2001

    五、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食用香精研究/芫荽籽油邓超临界萃取技术研究

    该课题为省科委、环保局课题

    该课题利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从紫苏籽中制取含有高品位α-亚麻酸的紫苏油新产品,同时还从芹菜、花椒中制取出高级天然食用香精。该工艺与原有的水蒸气蒸馏法、压榨法、溶剂萃取法相比具有工艺简单,提取时间短,热敏物质无破坏,产品得率高,质量好,对环境友好等特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本课题于2001年获得省环境杯科技奖一等奖

    课题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课题主要完成人员:卢子扬、许宝泉、高建力、吴晓、柴小军

2006

    六、陇东地区石油开发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本项研究旨在以陇东地区石油开发“十五”规划为例,探讨立足于区域和规划的宏观层次,开展战略环境评价(SEA)的理论思路与评价方法

    本项目获得省环境杯二等奖

    项目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项目主要完成人员:刘铁军

2007

    七、青海省西宁市河道防洪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工程是根据《青海省西宁市防洪规划报告》、《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结合《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对市区规划防洪治理河段继续进行整治,并与已建成和在建的防洪工程相连接,形成完整的河道防洪体系,主要建设任务是对湟水河、南川河、北川河市区段河道河山洪沟道进行防洪治理,充分发挥其整体防洪效益,提高主城区防御洪水的能力,将防洪标准由目前不足30年一遇提高到50100年一遇。该工程的兴建对西宁市城市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这是我院在外省承担国家局审批的第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环评工作。

    本工程于200793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的审核(环审[2007]299号)

    项目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八、陇东地区石油开发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本课题以陇东地区石油开发“十五”规划为例,从区域和规划的宏观层次,对如何开展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探索性研究。系统总结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共性理论和具体方法,包括:规划相容性分析、历史分析、前后对比分析、典型分析、累积环境影口向分析、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幕景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并将这些方法运用于石油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若干重点题目当中,包括:战略环境评价理论与方法、发展规划分析与环境影响识别、规划对区域水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对区域环境风险格式影响分析、规划对区域社会经济影响评价、规划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规划区域环保策略制定。研究成果可在区域石油开发规划或其他产业发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和战略环境评价的新领域中得到应用。

本课题于2007年获得省环境科技杯二等奖

课题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课题主要完成人员:刘生海,王成元

2009

    九、甘肃省饮用水源地环境禀赋及安全评估研究

本课题重点调查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基础信息,全面评估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环境建设与环境管理状况,建立全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安全评估体系;统筹协调总量减排、污染源普查、水环境功能区划等相关环境管理工作,综合分析饮用水水源地基础建设、环境管理、污染预防、污染治理及应急保障等一系列问题;选择典型污染源对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安全影响,分类研究污染防治对策。项目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全省水源地基本信息、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水源地污染源状况、水源地监管情况、水源地评估结果。通过本次课题研究,查明了甘肃省城镇和典型乡镇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基础状况,建立并完善甘肃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信息,同时对甘肃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及安全进行科学地评估,从而为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管理工作提供支持,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政策支撑。

本课题于2009年获得甘肃省环境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课题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课题主要完成人:葛建团

十、国电兰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清洁生产审核报告

    省经委、省环保局联合下文,同意《国电兰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清洁生产审核报告》通过验收,这标志着国电兰热公司正式成为甘肃省经委批准的清洁生产企业。

本课题于2009年获得甘肃省环境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课题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课题主要完成人员:孔致祥 张凡 乔明

十一、甘肃通达果汁有限公司清洁生产审核报告

本课题于2010年获得甘肃省环境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课题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课题主要完成人员:孔致祥  张凡 乔明

十二、甘肃兰州市城市交通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兰州市城市交通项目,较好地实现了“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交通改善战略,符合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完善城区道路网;工程运营后,可提高路网通行能力,满足近远期交通增长的需要,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消除交通盲点,促进沿线的物业开发及城市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区域地块的开发建设。

项目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第六节 污染防治技术及设备研究

1991

一、不同高度大气飘尘中有机污染物组成和生物效应对比试验

(内容)一该项科研成果采集了乙5150m高度的飘尘样品,对飘上叶品上所吸附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分离和定性定量分析,并做了生物效应实验。在上述实验基。u,兮忻研究了有机污染物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潜在危害性,并对防治提出了建议和措施。该项科研成果所获得的兰州市区有讥污染物时空变化规律及生物姐应实验基础资料将为兰州市城市规划和环境管理提洪科学依据

该项目荣获国家环保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主要研究人员:田裘学、周伶芝

二、氯代二苯并二恶英研究中分析方法研究(1988.1-1990.12

(内容)本项目的主要技术内容有下列三个方面:

1、  多氯二苯并二恶英半定量标准的制备

该工作在国内刚刚开始,既无标样,也无数据,更无总够资金在国外购买样标,因此只有自己合成,该项目组成员以氯代苯酚为原料,微量合成,色谱纯化,配置了半定量的PCDD标样,可用于辅助对样品中PCDD进行定性及半定量。

2、  本课题立足于国内,选题新颖,设计周密。

目前,国际上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是多维分离/多维检测技术,该项目组成员结合国情,建立了测定环境样品中2348- TCDDHRGC/MS MID法和GC/ITD法,还用GC/ECD等技术以辅助证明,所建成的方法较全面先进,并且有创新内容。填补了国内空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3、   所建方法能检出环境中PPT2378-TCDD,所提出的环境中2378-TCDD分析数据在国内居首次报道。

本成果对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和毒物追踪、保护人民健康有重要意义,对加强甘肃省的环境保护工作更有直接意义。另外,对国防化学的毒物检测和追踪都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该项目荣获省环保科技进步二等奖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所 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协作单位:

主要研究人员:乔世俊、欧庆瑜、邱月明、俞惟乐、吴仁铭、曾娅娣、贾崇荣、

高建力、葛宁春、赵爱平、贾莉

1992

二、黄河兰州段水中化学污染物及其诱变性鉴定和防治对策研究(1988.8-1990.8

(内容)该课题对黄河兰州段四个段面、三个自来水厂及没处理单元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浓芳、组成及其致突变性进行了研究,其中在不同处理单元水样中共鉴定出52种有机物,检索出10种致癌物、可疑至癌物和促癌物,并阐明了不同季节、不同段面、不同水厂及不同处理单元有机污染物的分布及致突变活性变化规律,探讨了饮用水中,不同处理单元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变化与致突变性的相关关系及诱变物生成的影响因素,提出了致突变活性有机污染物的防治措施,为改善饮用水水质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以氯消毒的自来水厂有参考价值。

该项目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省环保科技进步二等奖

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甘肃省环保局计财处

协作单位:兰州医学院环境医学研究室

主要研究人员:邱瑞骥、袁宝珊

三、兰州市大气污染排放标准研究(1987.4-1989.4

(内容)该课题1988年由甘肃省科委下达,在总结兰州市多年大气环境质量方面的科研成果和对该市大气污染全面调查核实的基础上,采用总量控制原理,使大气污染物排放定量化。利用大气边界三维结构和大气污染物三维浓度场数学模型,计算了西固区大气环境容量,用“封闭型”模型计算了兰州城区二氧化硫允许排量,按照高、中、低污染源,分别计算出实际排入量、允许排放量及削减量,据此制定了诗州市城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并提出了防治措施。该研究对大悬浮颗粒物的总量控制方法有所创新,按总量控制原理制定地方标准属国内首创,对中国其它城市制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有一定指标作用

该项目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省环保科技进步二等奖

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主要研究人员:张煦 、乔世俊、马赛敏、赵爱平、刘生海、李晓峰

1995

四、塑料热合机电磁辐射污染技术研究(1991.10-1994.10

(内容)治理后的的热合机作业区电磁辐射强度达到和低于(GB8702-88)中职业照射标准E27/M,A0.07A/M的要求,远区在≥20M外不干扰电视正常接收机通讯质量。该技术实用性强,推广应用能有效的解决热合机电磁辐射污染问题,稍加变动就可应用于其它射频设备的电磁辐射污染治理,具有一定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

本课题研究成果可解决塑料热合机的电磁漏泄污染问题,减轻对作业人员身体健康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干扰。

可为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提供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塑料热合机电磁辐射污染治理技术。

该项目荣获省环保科技进步二等奖

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协作单位:北京市劳保科研所、西北师大电子技术研究室

主要研究人员:蒋宪玲、刘生海、徐守堂、李文会、卢子扬

五、酒泉市城市环境遥感实验研究(1991.9-1993.4

(内容)该项成果首次提出热力景观结构和热源强度的概念,总结了应用热红外图像和没有热图像的情况下,利用其他遥感资料研究城市热环境的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通过采用遥感技术对酒泉市城区环境进行试验研究,获得了较丰富的环境信息,为大面积环境调查探出了一条新路。我省各城市均有较丰富的彩红外航空像片,及时应用,不仅保持了信息的现势性,而且可以探索并建立环境遥感新方法,为大面积环境调查探出一条新路,从而为保护、控制和治理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正是本着这样的目的,在甘肃省环保局、酒泉地区环保局、酒泉市环保局的大力支持下,在目前尚无先例可借鉴的条件下,我们率先利用遥感多信息源,对酒泉市城市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研究与成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该项成果已于1993年11月通过了省科委委托省环保局主持的鉴定。

该项目荣获省环保科技进步二等奖

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协作单位:兰州大学、酒泉市环境保护局、省测绘局

主要研究人员:郦桂芬,马鸿良,李雄

六、甘肃省污染治理设施技术经济评价研究(1991.10-1993.10

(内容)1.该课题对分布在甘肃省十四个地、州、市的313家企业所属的666套治理设施进行了调研,就其投资费用及经济效果,治理技术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应用多种数学方法,建立了治理设施评选的“指标集”和“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群体评价模型”及“污染控制工程优化模型”率先提出了“功效系数法”3.评价筛选出甘肃省最佳治理技术15项。4、对治理技术及治理资金发展需求方向进行了预测研究。

该项目荣获省环保科技进步三等奖

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主要研究人员:王爱平、刘怀高、马永红、刘晓明、赵和平

2001

    七、超临界流体技术处理废水及固体废弃物中难分解化学物质的研究

随着固体废弃物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自然资源的日益紧张,对各类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迫切找到一种较为绿色、环保的固体废物处理技术。近年来,基于超临界流体技术环境友好的性质,超临界流体技术在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中的应用也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课题就是针对超临界流体技术处理固体废物的基本原理,综述了超临界流体技术在处理废水及固体废弃物中难分解化学物质的研究。

本课题于2001年获得省环境杯科技奖二等奖;于2002年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课题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保护研究所

课题主要完成人员:卢子扬、许宝泉、高建力、吴晓、柴小军

2002

    八、印染废水治理技术示范研究

印染废水由于有机物含量高、色度大、可生化性差,水质水量变化大,成为难处理工业废水之一。本课题介绍了印染废水的来源和特点,处理的技术和方法,综述了近几年各种处理技术取得的成就,指出了今后在处理印染废水的可行性方法及展望。。我国是纺织印染的第一大国,而纺织印染行业又是工业废水排放的大户,约占整个工业废水排放量的35﹪。全国纺织工业废水经过处理的约占30%左右,其中达到排放标准的仅占上述数值的30%左右,而其余大部分皆未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故由此而造成的生态破坏及经济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因而要实现印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印染行业的污染问题。

 本课题于2002年获得省环境杯科技奖三等奖

 课题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课题主要完成人员:王有乐、敬献科、齐明亮

2003

    九、用天然矿土处理铅锌尾矿废水技术研究

本课题依据甘肃是我国四太矿业省之一,就铅锌选矿厂而言,大小共有几十家,主要集中在我省成县和徽县境内.每天有数千吨选矿废水经尾矿坝后排出,污染着当地的河流及环境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用天然矿土对铅锌选矿废水的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关于铅锌选矿废水的治理技术研究已有不少报道 .其处理技术主要有絮凝沉降法、生物接触氧化法等.已有的方法要建设废水处理设施,存在投资大、工艺复杂、运行费用高等缺点,对服务年限短的小厂很不经济用天然矿土处理铅锌选矿废水技术,不需要建设废水处理设施,仅在尾矿泵池加入天然矿土,靠泵、管道内的冲击混合以及在尾矿库中的流动,靠物理化学吸附净化污染物,最后使负载天然矿土与尾矿一同沉积在尾矿库中,就可达到挣化柯染物目的.该技术具有投资少、可就地取材、运行费用低等优点,适合小型铅锌选矿厂的尾矿废水处理。

本课题于2003年获得省环境杯科技奖三等奖

课题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课题主要完成人员:高发奎、杨晓辉、张树蔚、高贵华、陈钢

2004

   十、有机工业废水高级催化氧化技术研究

随着化学工业的高速发展,有机废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废水中有机物的种类也愈来愈多。这些有机物只有少部分在自然环境中能自行降解,大部分都是难降解的物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一定程度的危害。含有机物的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有吸附法、生化法和混凝沉降法等。从70年代起,人们开始在处理有机废水过程中利用催化剂。最初研究了常温常压下用光敏化材料为催化剂,催化废水中有机物的降解。接着,研究者们又以过渡金属为催化剂,在氧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催化氧化降解有机物。大约在80年代中期,开始采用贵金属为催化剂,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使废水中的有机物完全氧化,并同时回收热能。本课题对上述3种方法进行评述,并简介其催化作用机理。

本课题于2004年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课题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课题主要完成人员:乔世俊、赵爱平、徐小莲、刘纯亭、刘虎臣、张政民

2005

    十一、甘肃省核应急监测点位布设与检测技术研究

    本课题依据核事故主要是指那些有可能对广大公众造成异常照射的超临界事故或()放射性物质严重泄漏事故。核事故应急是指为了控制或者缓解核事故、减轻核事故后果而采取的不同于正常秩序和正常工作程序的紧急行动,在核事故发生时实施应急干预。“干预”是指在核事故或辐射应急情况下,为了避免或减少公众可能受到的剂量而采取的防护行动和措施

    本课题于2005年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课题写作单位:甘肃省辐射站

    课题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课题主要完成人员:王新中、白书明、肖铮、任秀英、葛宏英、苏永杰、宗凌、汪源

    十二、废电池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置技术研究

    本课题为省科委课题,依据电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商品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种电池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我国是电池的生产和消费大国,目前,我国的电池生产企业约有350,各类电池年生产能力约150~160亿只,消费量为70亿只,消费量平均每年以10%的幅度增长。随意丢弃电池,不仅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而且浪费资源。

本课题于2005年获得省环境科技奖一等奖

课题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课题主要完成人员:高发奎、张树蔚、杨晓辉、高贵华、贾润萍、陈钢

2007

    十三、污灌农田重金属污染回顾性评价及土壤修复技术研究

    本课题对近三十年来白银地区污灌农田的重金属污染状况、时空分布、变化趋势进行了回顾性评价;收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相关研究的成果资料,对大量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分析;进行了土壤中CuCdPbZn的形态分级及可溶态、碳酸盐态、氧化物态、有机态、残渣态分离实验;总结了理论研究上的创新成果;归纳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特性。对于白银地区污灌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该课题的理论及推广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高度出发,通过综合规划目标要求,分别具体立项,以项目带动,依靠科技力量,落实保护土壤资源,改善土壤质量的实施方案。实际执行中实施产学研结合的方针、逐步推进,将在5-10年中取得成效。此课题是我院科研工作者在收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相关研究的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对大量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分析,通过反复试验得出的结论,该课题的获奖将对我院今后的科研发展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课题于2007年获得环境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课题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十四、大中型无脊椎动物作为土壤环境重金属污染监测指标的研究

    本课题研究了甘肃省白银市郊长期污水灌溉农田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和土壤大中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探讨了土壤大中型无脊椎动物类群个体数量的季节动态及其与重金属污染的相关关系;初步分析了大中型无脊椎动物的四项指标与土壤环境质量指标(综合污染指数、土壤有机质、土壤总磷、土壤pH值)的对应关系;建立了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Cd污染指数和As污染指数与蜱螨目和弹尾目的个体数量、群落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模型。

本课题于2007年获得环境科技进步环境科技进步

课题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课题协作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2008

  十五、有效生物菌绿化法在草原沙化治理中的推广应用研究课题

    本项目采用甘肃源岗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研制成功并已在陡坡、荒地取得实际应用并初见成效的有效生物菌绿化法,通过进一步改进,配制适宜在甘南草原推广应用的绿化配方,建设示范工程,抑制甘南草原"三化"

本课题于2008825在甘肃省科技厅立项

    课题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2009

   十六、废干电池中镍的回收分离技术及新工艺研究

   该课题以一次性废干电池为研究对象,对废干电池含镍种类、废干电池中镍的分布及含量等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废干电池中镍的回收分离技术方法与工艺,并研制得到高附加值的镍化合物产品的样品,为甘肃省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的废干电池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置中试工程提供了技术依据。

   本课题于2009年获得甘肃省环境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0年获得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课题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课题主要完成人员:高发奎、葛建团、张树蔚、高贵华、周静

2010

    十七、工业废水高级催化氧化技术开发研究

本课题于2010年获得甘肃省环境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该课题组1997年开始研制高级催化剂,2000年研制一种利用锅炉煤渣、添加活性组分的高级催化剂,在实验室进行了大量实验,并采集了不同类型的工业废水进行降解实验,废水中COD、氨氮去除率和脱色率等都达到排放标准后于2001年向省环保局申请立项,当年省环保局立项(编号为GH2002-1)资助经费3万元。研制了小量催化剂和小型实验装置,先后在永昌县造纸厂、高台造纸厂和兰州助剂厂进行了现场实验,出水均能达到排放标准。2004年由省科技厅组织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课题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课题主要完成人员:乔世俊、王海山、柴小军、赵慧宏、徐小莲、 温飞、乔明、

张凡、张政民、马婷婷

2011

十八、去除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净化技术研究

本课题于2011年获得甘肃省环境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该课题组通过反复实验研究,现已研制了一种能够去除农药、化肥等污染物残留,同时能分解多种难降解污染物的高级催化氧化技术及环保净化剂,它可将残留在蔬菜上的化肥、农药等污染物在氧化还原的反应中被分解成无毒无害的CO2H2O和无机离子,达到去除残留农药、化肥之目的。

课题完成单位: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课题主要完成人员:乔世俊、王海山、柴小军、徐小莲、温飞、乔明、张凡、马婷婷